使用左手锻炼右脑有科学依据吗?

发表于: other | 作者: | 日期: 2014/4/03 08:04
标签:

有一位朋友在爱问知识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左手锻炼右脑有科学依据吗?
在总共41条回答中,几乎100%认为有科学依据。我还没见过有什么问题能得到如此一致的意见。
大家提出的科学依据是,右脑控制左手,左脑控制右手。
但是,却没人能够提出直接的依据证明,使用左手可以锻炼右脑。
我们来看看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洪兰教授认为:没有使用左手锻炼右脑这回事。(洪兰教授是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那么,洪兰教授给出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人的大脑虽然分为两个半球,但是,两个半球并不是独立的,中间有一个桥梁,叫胼胝体。胼胝体富含神经纤维,能够极快的传递信息,速度可达千分之一秒。
大脑两半球虽然各有分工,但这种分工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拿听音乐这件事来说。我们通常理解,听音乐这不是右脑的事情吗?其实不然,左右脑其实在通力合作。右脑对旋律灵敏,重在感知旋律,但是,听音乐不仅仅在听物理的旋律,还要感知理解那种情绪,意境等,这便是左脑的强项了。可见,左右半脑各有相对优势,只有分工合作才能处理好任务。
伦敦大学教授,《左手、右手:探索不对称的起源》(本书曾获2003年全球科普书最高荣誉安万特奖)一书的作者麦克麦纳斯(Chris McManus)指出,大脑虽然的确分成左右脑,却不是独立运作,“将左右脑分开讨论是很诱人的做法,但它们实际上是两个半脑,原本就设计在一起工作,成就一个柔软、单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脑。”
麦克麦纳斯还写道:“半脑模式”(hemisphericity) 的想法完全错误,这种观念认为多数人只使用一侧的大脑来解决问题,所以只要透过适当的训练,就可以自主地转换到另一侧,也就会变得比较有创意、有想像力、无忧无虑和体贴,反正只要我们想得到的优点,都可以达到。……
西方人的右半脑未被完全开发的观念(当然是和充满神祕的东方相比),与认为多数成人只用了10%的脑力来处理日常事务的都市神话一样,经常出现在日常话题中,甚至是高级知识份子都会谈论,但其实这一点根据都没有。脑部扫描的研究显示,整颗大脑大部份时间都处于活化的状态,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整体上,左半脑用得比右半脑多”。
台湾科学家曾志朗教授也认为,人的左右脑主司功能确有差别,左脑较偏重语言,右脑偏重空间方位及想像力,但大脑在执行计算等复杂的活动时,常同时用到左右脑,不可能只用左脑或右脑,也不能简化为多用左手或心算,右脑比较发达,就会比较聪明。
洪兰教授针对七田真推广右脑开发的广告用词表示,去问任何一位脑神经医师都会说不正确。不可能只单独训练一脑,除非切开,广告所谓的传统只注重左脑训练令人不解,所谓训练会产生脑梁连结两脑更没有医生听说过。
有人说大脑有些区域(甚至说高达90%)没有得到开发。洪兰指出,没有这回事。她讲了一个实验的例。
有个实验让猴子动不同手指,找出大脑中控制5根手指的部位;然后将中指截肢,发现原本控制中指的地方,会被控制食指和无名指的地方瓜分掉。
这个实验说明,你即使不用某个部位,你的大脑也不会让相应的那个地方闲置,而是会挪作他用。所以你根本不用忧心于自己还有那么多潜力没开发出来。大脑里没有冗余,全都充分利用。不是用在这里,就是用在那里。
总之,各种开发右脑的说法,无论是用左手也好,还是练某种特殊的记忆也好,都没有证据表明能够单独提高右脑能力。某种意义上说,由于左右脑存在的强大交互性和协同性,我们人类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都在同时锻炼大脑的左右两部分。说话,饮食,思考,做题,运动,其实都是一种全脑锻炼。只是不同时刻会有不同的主导脑区罢了。因此,单独地所谓开发右脑,既无科学依据也无实际意义。
洪兰教授在《雕塑大脑》一文中对台湾的家长提出了忠告,我想对于大陆的家长也会有所启发。她说:
对于坊间一些脑力开发、潜能开发、右脑补习班等似是而非的赚钱“企业”,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正确的知识介绍给国人,让父母在掏荷包时,有资料可以帮助他判断是非。
台湾对于正确的大脑知识非常匱乏,不肖商人利用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用“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去恐吓父母,让他们把钱掏出来“启发右脑”或“补习创造力”。其实只要对大脑有一点了解,别人就骗不了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会去相信商人的花言巧语,支付巨款去“启动孩子的右脑”呢?更可笑的是,有些书叫父母要让小孩每天用左手写几个字以启发右脑,这不但在学理上完全没有根据,还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因为强迫孩子用左手写字就跟强迫原来是左手的孩子改用右手写字一样 ── 用不擅长的那只手来做事是很痛苦的。
[整理自网络]

: https://blog.darkmi.com/2014/04/03/3743.html

本文相关评论 - 1条评论都没有呢
Post a comment now » 本文目前不可评论

No comments ye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