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other | 作者: | 日期: 2014/1/29 08:0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诗中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红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出一道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如果说门神的出现与桃树有关,那么,春联则直接取自于桃木,也还是起源于善于打鬼的神荼、郁垒两兄弟。门神和春联,是一株桃树上的两朵花,一朵花绽放出形态各异的门神,一朵花引来争奇斗艳的春联。所谓桃符,就是用桃木削制成的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板而是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就完事了。
据说这种挂桃符的风俗,延续并发展到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这便是我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正式命名,则是明代的事。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他传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圣旨传出后,他在京城金陵(今南京)微服察访,只见大街小巷对联红光闪耀,甚为满意。不料走到城门口,发现一户人家居然没贴,他进门得知这户人家以阉猪为业,因无人写字正在发愁,于是兴致勃发,提起毫笔,为东家写就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御赐人家贴上。由于朱元璋身体力行,春节贴春联蔚然成风。朱元璋实在是一位热心的对联倡导者,他还亲书对联,赐与他手下的名将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又赠给修撰国史的谋士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理政之余,他就与文人学士联对。一次,他思忖“色难”二字无对,不料解缙不假思索对出“容易”,他啧啧赞叹不已。据说又有一次,他微服私访,走进一家酒店进餐时,发现一个重庆的书生在座,便出了个上联与书生联对:“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暗知来者身份,立即对出下联:“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了,乐滋滋的,当即重赏了这个书生。
由此可见,一种风俗的形成与帝王将相、风流雅士们的大力推广和流行有密切的关系,春联也不例外。
[整理自网络]

: https://blog.darkmi.com/2014/01/29/2011.html

本文相关评论 - 1条评论都没有呢
Post a comment now » 本文目前不可评论

No comments ye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