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
1.概述
充分条件一定能保证结果的出现。
2.定义
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简单地说,满足A,必然B;不满足A,不必然B,则A是B的充分条件。例如:
1. A下雨;B地湿。
2. A烧柴;B会产生二氧化碳。
3. A再过一百年;B在座的各位都不在人间了。
例子中A都是B的充分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其一、A必然导致B;其二,A不是B发生必需的。在例子中,往地上泼水地就湿了;燃烧石油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扔一颗炸弹进去,各位就不在了,这说明A不是B发生必需的。
3.生活中的充分条件
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1. 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2. 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3. 四婶问祥林嫂竟肯依,卫老婆子说:“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
不过生活中使用这些关联词语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必要性。也就是说,满足A,必然B成立时,我们就说,如果A,那么B,或者说只要A,就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充分性,至于条件A是不是结果B必需的我们没有考虑。例如:
只要活着,我就要写作。
从客观上看,不满足“活着”,必然“不能写作”。所以“活着”是“我要写作”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满足“我活着”时必然“我要写作”。至于“不活着就不能写作”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生活中这些关联词语只是表达条件是充足的、充分的这个意思,而没有考虑必要性,这和逻辑学的严格定义是不同的。
充分条件的其他说法:充分的条件、充足条件、充足的条件。
必要条件
1. 概述
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
2.定义
简单地说,不满足A,必然不B;满足A,不必然B,则A是B的必要条件。例如:
1. A不断呼吸;B人能活着。
2. A认识26个字母;B能看懂英文。
3. A听过京剧;B能体会到京剧的美。
例子中A都是B的必要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其一、A是B发生必需的;其二,A不必然导致B。在例子中,不呼吸人就不能活下去;认识了26个字母不一定就能看懂英文;听过京剧未必能体会到京剧的美,这说明A不必然导致B。
3.生活中的必要条件
生活中常用“只有……,才……”或“不……,不……”来表示必要条件。例如:
1. 一个制度、一个政府,只有不断地听取批评意见,才能够不断改进工作,不断进步。(温家宝总理关于“问题奶粉”的谈话)
2.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3. 只有每年犹太历七月初十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时,才能在约柜前说出这个单词的正确发音。
4.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5. 不把这个杀人魔鬼处以极刑就不足以平民愤。
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生活中使用“只有……,才……”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充分性。也就是说,不满足A,必然不B成立时,我们就说,只有A,才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必要性,至于条件A是否必然导致B我们没有考虑。例如:
只有一个人触犯了刑律,才可以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
从客观上看,“触犯了刑律”实际上是“可以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不满足“触犯了刑律”时就不能“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意思。至于“触犯了刑律要依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生活中“只有……,才……”只是表达条件是必需的、必要的这个意思,而没有考虑充分性,这和逻辑学的严格定义是不同的。
4. “只有……,才……”表示的必要条件
虽然“只有……,才……”句型表达条件的必要性,但很多时候它引出的条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实际上是充分必要条件。例如:
1. 只有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2. 只有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3. 由于对数字的迷信,西藏的修练者喜欢十二岁至十六岁的“智慧女”,根据宗喀巴,只有在找不到上述女子的时候,才可以采用二十岁的。
这三个例子中,条件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所以,把句子里的“只有”改成“只要”后仍然符合逻辑。但是两种表达方式的语义是不同的。
“只有”强调必要性,忽略充分性,即强调“不是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而忽略“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则葡萄酒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假如把句子改成“只要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也符合逻辑。
“只要”强调充分性,忽略必要性,即强调“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则葡萄酒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而忽略“不是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进行生产,葡萄酒就不能标注上当年的年份”。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
这件事只有解释一会儿他才明白。
这件事只要解释一会儿他就明白了。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时要强调必要性有时又强调充分性呢?
其实这取决于说话人的预设。预设是指暗含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如:“他的笔丢了”预设“他有笔”。句子“这件事只有解释一会儿他才明白”预设这件事比较复杂,一时半会说不清楚;句子“这件事只要解释一会儿他就明白了”则预设这件事很简单,一下就可以说明白。由于预设不同,说话人就使用不同的关联词。
最常见的情况是:“只有……,才……”预设“难、方法唯一”;“只要……,就……”预设“易”。
例子:
只有你跟他面谈才能把他说服。——难
只要你跟他面谈就能把他说服。——易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No comments yet.